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编号:07310203
总学时数:36
学 分:1
适用对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3年制专科)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专业基础实验必修课,本教学大纲是根据食品科学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本实验内容自成体系,与其它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及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密切配合和衔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主,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规范实验报告的写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毕业论文撰写、从事微生物学和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生产研究奠定基础。
二、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学时数 | 实验类型 | 必/选开 |
01 | 微生物实验器具的准备、清洗、包扎与干热灭菌 | 3 | 验证型 | 必开 |
02 | 培养基的配制及消毒灭菌 | 3 | 验证型 | 必开 |
03 | 微生物无菌接种技术及分离纯化技术 | 3 | 验证型 | 必开 |
04 |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鉴别 | 3 | 验证型 | 必开 |
05 | 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 | 3 | 验证型 | 必开 |
06 | 革兰氏染色及芽孢染色 | 3 | 验证型 | 必开 |
07 | 霉菌的形态观察 | 3 | 验证型 | 必开 |
08 |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及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 3 | 验证型 | 必开 |
09 |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 | 3 | 验证型 | 必开 |
10 | 酸奶的制作 | 3 | 实践型 | 必开 |
11 | 水中细菌学检验 | 6 | 综合型 | 必开 |
三、单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实验分组人数要求)
实验一 微生物实验器具的准备、清洗、包扎与干热灭菌 3学时(2人/组)
目的要求:
掌握微生物实验常用器具的清洗、包扎的方法;掌握干热灭菌的基本原理及适用范围。
内容:
微生物实验常用器具的清点,洗涤,器具的包扎;干热灭菌的操作。
实验二 培养基的配制及消毒灭菌 3学时(2人/组)
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实验室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步骤;了解高压蒸气灭菌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并掌握高压蒸气灭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内容:
培养基的配制;高压蒸气灭菌锅的操作(含演示操作)。
实验三 微生物无菌接种技术及分离纯化技术 3学时(2人/组)
目的要求: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的基本技术。
内容:
倒制平板;微生物的斜面接种和平板接种。
实验四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鉴别 3学时(2人/组)
目的要求:
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及维护方法;观察酵母菌细胞的形态特征;掌握酵母菌细胞死活的原理及基本方法。
内容:
酵母菌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酵母菌细胞死活的鉴别。
实验五 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 3学时(2人/组)
目的要求:
熟悉并掌握油镜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技术;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并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方法;观察细菌细胞的形态特征。
内容:
微生物单染色法观察细菌细胞形态;学习油镜的操作方法。
实验六 革兰氏染色及芽孢染色 3学时(2人/组)
目的要求:
掌握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掌握细菌芽孢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的方法。
内容:
细菌革兰氏染色;细菌的芽孢染色;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油镜的操作。
实验七 霉菌的形态观察 3学时(2人/组)
目的要求:
掌握霉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观察霉菌的形态特征。
内容:
霉菌的制片;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八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与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3学时(2人/组)
目的要求:
掌握微生物大小测定的原理及方法;学习并掌握接目测微尺的校正方法;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掌握利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的方法。
内容:
接目测微尺的校正;酵母菌细胞的大小测定;酵母菌细胞总数的测定。
实验九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 3学时(2人/组)
目的要求:
了解糖发酵的试验原理和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通过糖发酵鉴别不同微生物的方法;掌握MV试验的原理和操作要点;了解MV试验在肠道菌鉴定中的意义和方法。
内容:
特定培养基的配置;接种;发酵;结果判断。
实验十 酸奶的制作 3学时(1人/组)
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酸奶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内容:
发酵培养基的配制、灭菌;酸奶的制作及评价。
实验十一 水中细菌学检验 6学时(1人/组)
目的要求:
学习水样的采取方法和水样细菌总数测定的方法;能利用所学实验技能进行自我设计实验;进一步熟练微生物实验的操作技能。
内容: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2版),牛天贵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参考资料
- 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 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 范绣容等编:《微生物学实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 赵斌、何邵江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五、实验的考核形式
平时操作表现(含实验报告)(60%)+操作考试(20%)+理论笔试(20%)
执笔:戴群
审定:朱善良
日期: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