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8日,应生物科学专业负责人宋志顺教授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红英教授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博学楼2-113做题为“中国淡水蟹类多样性与保护研究进展 ”的讲座。生物科学专业部分教师及24级生物师范专业百余名学生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宋志顺主持。
孙红英教授从淡水蟹类与海洋蟹类的区别谈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一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类群特征、发育和生活史等知识,详细介绍了中国淡水蟹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领域进展,特别是中国学者在这领域的杰出工作。孙教授课题组在中国淡水蟹类物种分类、分子系统研究、多样性演化、红色名录评估和保护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鼓舞了广大师生的科研热情。
报告会前,孙教授在明理楼1-223与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对生化学院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生物科学专业发展,特别是动物学科发展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并对未来开展进一步合作提出构想。孙教授专程参观了我院的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和昆虫标本馆,对学院科普教育工作发展表示称赞。
此次讲座为推动我院科研和科普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和有益指导,对加强我校与南京师范大学的合作特别是动物学科普发挥了很好的促进和鼓励作用。
孙红英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常务理事, IUCN SSC 中国物种专家委员会执委,IUCN SSC淡水甲壳动物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动物多样性与系统分类学研究,并在高校长期从事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围绕淡水蟹类等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系统发生区域化和优先保护等科学问题,已连续主持和开展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淡水蟹类多样性、系统进化与分类和保护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发表(含合作)学术期刊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合作出版编著、动物学教材和科普图书10余部。创立南师大淡水蟹类标本馆,收藏和保存了20余年在野外调查、采集获得的淡水蟹类等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标本。
文图/宋志顺
审核/丁正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