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践学 习得成长——生化学院组织2022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开展教育见习活动

发布者:赵强发布时间:2025-05-09浏览次数:10


 为深化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教育素养,我院于近期在蒋功成教授、宋志顺教授、张晨岭老师、刘少华老师、王晗老师、戴谷老师、耿兴侠老师、蒋德兴老师、张振华老师和朱华老师的带领下,组织22级生师普本班和生师定向班共110位同学分别前往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金陵中学、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和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等教育单位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活动。本次活动以“理论融入实践,教学赋能成长”为主线,通过课堂观摩、教研参与、专题讲座等多元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生态,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溧水高级中学,学生们有幸聆听了徐贞老师讲授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和王志彦老师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单克隆抗体》课程。徐老师通过讲解不同的科学方法,将知识衔接起来,把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学生;王老师则通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与模拟实验,让复杂的细胞融合技术变得通俗易懂。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认真记录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与课堂互动技巧。

 在句容高级中学,彭凯老师的《单克隆抗体》课程,以世界癌症组织公布的统计图为切入点,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而王老师别出心裁的以哪吒 2为主题的班会课,更是让大家眼前一亮。王老师巧妙地将电影中的励志元素与班级管理、学生成长相结合,通过有趣的互动与讨论,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与共鸣。同学们纷纷表示,这种创新的班会形式为今后的班级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在南京外国语学校,钱亮老师的《基因在染色体上》与谢菲老师的《伴性遗传》课程同样精彩纷呈。钱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问题链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谢老师则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将伴性遗传的原理讲解得透彻明了,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生物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南京外国语学校,章熙东主任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光合未来:构建属于你的教育能量系统”的精彩讲座。主任结合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教育实践,深入剖析如何构建高效且充满活力的教育能量体系,从教学理念更新到教学方法创新,为同学们打开了教育新思路。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踊跃提问,在交流中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收获颇丰。

 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李凯娟老师的《染色体变异及应用》课程,以图文结合与实际应用为支撑,带领学生们深入了解染色体变异的奥秘。李老师生动的讲解与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们对染色体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听完李老师的课后,主任结合从教经验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主题讲座,并为同学们大四的教育实习提出了建议,同学们受益匪浅。

 金陵中学(新街口校区)的朱琳老师的《病毒专题复习》课堂中,学生需对比T₂噬菌体、HIV等病毒结构,并设计实验证明遗传物质类型。课堂通过“国家防疫指挥部”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模拟制定防控政策、设计家庭防疫指南,甚至直面“封控影响经济”的尖锐提问。通过附录的《家庭防疫明白卡》细化到“外卖消毒流程”与“儿童焦虑疏导”,将生物学知识转化为公民责任行动,深刻进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培养。

 在鲁雅文老师的染色体变异专题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构建果蝇减数分裂模型,并分析21三体综合征成因。组织学生探讨三倍体西瓜无籽的培育过程,进行本堂课重点知识的运用。课堂随堂检测则以“基因型aaaBBBCcc植株是否为单倍体”等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概念误区。后教师通过追问“多倍体是否均不可育”,推动学生从表象认知走向知识的本质理解。金陵中学的课堂将“生命观念”与“社会责任”挂钩,通过学生进行真实决策模拟,培养学生科学决策与公共参与能力。



 在南京市第一中学,陶思凡老师的《酶的作用专题复习》课上,科学史成为本堂课的主线。从巴斯德与李比希的“活细胞与酶”之争,到毕希纳的研磨实验,带领学生重走科学发现之路,培养科学探究思维。在分析“高温能否让酶失活”时,教师以“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为例,打破“酶仅存于细胞内”的思维定式。随后的“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探究中,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小组讨论辨析“碘液vs斐林试剂”的选择逻辑,理解自变量控制的严谨性。

 而王乙乔老师的《细胞能量的货币ATP》复习课则聚焦结构功能观。学生通过分析荧光检测仪原理,理解ATP作为“能量货币”的分子机制。课堂上引入“测序技术中的ddATP阻断原理”,将高中知识与PCR技术、基因测序等前沿应用相结合。教师更以“磷酸肌酸能否直接供能”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原因,从而构建“能量转化”的模型,理清直接能源物质与储能物质的关系。

 两校均以实验为纽带,通过“科学史重现+技术应用拓展”,让知识从课本走向现实,激发学生科研志趣。

 此次教育见习活动以真实课堂为“实验室”,以教学实践为“催化剂”,推动学生在观察中反思、在参与中成长,充分彰显学院“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育人理念。通过走进不同学校的课堂,同学们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还对生物学科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信这段见习经历,将成为他们未来教师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助力他们在教育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培养优秀的生物学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文图/韩善川、储蕴鑫、刘少华

审核/丁正峰、宋志顺